从“沸点”到“冰点”的煤炭业让深陷其中的煤企苦不堪言:身肩沉重的“历史包袱”,只能寄希望于减轻税负;纠结于资金紧张的困局,又不得不踏入“越限越超的怪圈”里。
历史包袱沉重
残酷的市场考验下,山西煤炭企业包袱沉重的历史性问题最为凸显。同煤集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令这个成立60多年的老煤企无法回避的首先是那些资源濒临枯竭的老矿。据同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不是宁可亏损也要养着这些老矿,而是由于缺乏相关退出政策支撑,资源枯竭矿破产后,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社会职能分离及人员彻底分流安置问题,所以无法实现正常退出。
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同煤集团80万职工家属所带来的人员负担和企业办社会负担问题。“老企业职工多,人工工资在成本中占比就很高,而且供水、供暖、物业、卫生等都是企业负责。”同煤集团永定庄煤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左福喜打了个比方:“同样的煤价,能跟别人竞争吗?这就是让八十岁老汉背一袋面,跟人家年轻后生跑,那能赛过?赛不过。”据统计,2014年,同煤集团企业办社会机构404个,员工2.9万人,年净支出39.5亿元。
事实上,不只是同煤,煤炭业“黄金十年”以来,山西的各个煤炭企业都承担了非煤项目投资、绿化、扶贫、城市建设等五花八门的社会责任。曾有媒体指出,向煤炭伸手要钱几乎是山西很多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惯性思维,涉煤收费是很多市县的收入来源和承办大型活动的“钱袋子”。
尽管去年山西声势浩大的“清费立税”工作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由于有些地方财政困难,煤炭企业还是承担着很多社会责任。“我们每年担负着很大的社会责任。比如县城绿化和公园维护,许多河道、公路等大型的卫生清理都是我们承担;还有一些医院、学校、公路的建设,我们也投了一部分资金。”山西晋盂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晋盂集团”)董事长韩爱忠告诉本报记者。 |